前段時間和幾個高中同學聚會,聊天中得知一位同學現在年入七位數。很有意思的是,高中時候他成績并不突出,不是班里那種每次考試第一名或者人帥體育好學習好的風云人物。
今年正好是我大學畢業十年了,這位同學讓我有了一些好奇。這十年來大家都過得怎么樣?哪些同學現在賺的最多?大家的幸福感和錢財多少成正比嗎?到底是努力重要還是選擇重要?我發了個朋友圈和一條動態,然后采訪了30多位同學、朋友和網友,和大家聊了聊畢業后的生活。
我高中是在山西的一個三線城市的火箭班讀的,所以我的采訪對象里大部分都是大家口中的“小鎮做題家“,雖然出身貧寒,但是靠著自身努力,考上了好學校,不少現在都在一線城市有車有房;也有復讀才考上二本的學渣,現在在互聯網大廠工作、年收入超過60萬;也有家庭困難高中輟學已經27歲也沒有出去旅游過的窮人家的孩子。
我基本會按照他們現在的收入從高到低去進行介紹,先講一些講那些可能當年不起眼的同學是怎么逆襲的,然后講同樣是普通家庭,為什么有的人就進廠打工了。其實大家年輕時候都差不多,幾乎沒有人不迷茫,但是人生看起來可能已經無法跨越的鴻溝,卻又是從一次次細小的選擇產生而來的。
先說我那位年入七位數的同學。一說金融行業百萬年薪的人,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都是西裝革履、名校畢業、高知家庭、海龜精英?我一開始也是這么以為的,采訪完才發現他的情況完全相反。他的家庭非常普通,父親以前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他大學時居然是因為學不好自己的專業,誤打誤撞進入金融行業的。
我高中的時候和他同班過一年,后來我轉到其他學校去了,所以我對他沒有太深的印象,就記得他人很機靈,但是成績、性格這些沒有哪方面特別突出。喊他低調哥吧。他第一年高考剛過一本線,和我一樣也復讀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中部某985大學,讀了一個工科專業,和經濟也沒有關系。
我問他當時為什么選這個專業,他說因為當時覺得這個專業比較火。2008年的時候,互聯網還沒現在這么發達,在我們山西的三線城市選專業,基本是三種方式,要么這個專業和父母工作相關,要么是親戚朋友建議的,要么就是當時什么火報什么。
我以為他的大學生涯會是那種特別雞血奮進然后一路轉型進金融的類型,結果我采訪他的時候,發現好像和我的大學生涯差不多。他的專業學業挺忙,白天上課晚上做實驗,剩下的時間也是打游戲,出去玩。學著學著發現自己對專業也沒有特別感興趣,大學就稀里糊涂過去了。
一直到了大四要找工作的時候,低調哥才發現自己成績不好,很多他們專業的牛逼單位不好進。然后他對未來也沒什么規劃,他才有點慌了。大四畢業前幾個月,低調哥臨時決定要考研。他考研的方向也挺隨機的,因為當時我們有個高中同學和他聊天時候說經濟學起來不是特別難,他自己也對經濟感興趣,所以就選了這個方向,選了一個國內排名前十他認為又比清華人大好考的名校。第一年他沒考上,準備再復習一年。
采訪聊到這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就是原來我們和年薪百萬的人,可能本來差距也沒那么大。
又復習了一年之后,低調哥成功上岸。202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他來了北京一家金融機構。一開始工資也不高,到手才6000多。但是在他們那種金融機構里,只要勤快點往上走,加薪其實挺快的。工作幾年,低調哥一路升職加薪,年薪也從十萬級別一路漲到百萬級別。
低調哥屬于是同一批進來的人升遷比較快的,我問他為什么能生上去,他說主要是兩點,第一,工作要在優秀的序列。第二,運氣要好,跟的領導不能有雷。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和我強調了一點,在他們這個行業,努力有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就像大家都在一起跑圈,你以為蒙著頭努力就能跑在前邊,結果發現你跑著跑著有的人直接從操場中間穿過來跑在了你的前面?!?/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