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縮小 默認
頭條尋人成功找回萬名走失者,美團帶動就業機會1960萬個…… 互聯網背后的民生溫度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找回1萬名走失者——這是不久前頭條尋人公布的一份“成績單”。
截至今年7月,頭條尋人共發布來自全國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尋親信息39738條,借助人工智能和平臺傳播等技術,找回包括3897位老年人,974位未成年人和5129位成年人在內的1萬名走失者。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善意。從網絡尋人、網絡救助到締造新職業,信息技術融入公益、民生等諸多領域,向人們傳遞著一根網線背后的民生溫度。
“60秒”背后的民生溫度
茫茫人海中尋找走失的親人,需要多長時間?60秒,這是今天網絡技術給出的一個答案。
2017年3月27日下午,北京一位15歲女孩走失,網絡平臺以走失地為圓心,將尋人啟事智能推送周邊5公里范圍用戶,整個尋找過程不到60秒。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用秒來度量尋人信息的傳遞恐怕很難想象。今天,信息技術讓尋人擁有了更多途徑和更高效率。
“科技可以傳遞善意、匯聚善意、激發善意,讓所有人幫助所有人。”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說,大規模的用戶基礎決定了網絡平臺可以追求更大規模的公益。頭條尋人正聯合23家移動平臺發起“親情守護計劃”,幫助更多走失者更快回家。
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公益卻是實實在在的。
從網絡尋人、網絡救助到愛心包裹、運動捐步、遠程教育……今天,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脫貧、環保、醫療救助等諸多領域。技術發展也激發出社會更多善意,“指尖公益”蔚然成風。
新就業中的“民生底色”
1960萬個就業機會——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以美團點評為研究對象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美團點評平臺共帶動就業機會1960萬個。其中,超過270萬名外賣騎手從美團取得收入。
不久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的13個新職業中,數字化管理師、電子競技員等因信息技術催生的職業占比過半。
新職業之外,新的就業形態正在形成。近來,“斜杠青年”這一詞語逐漸在社會中走俏,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份兼職工作,收入結構更加多元成為當下年輕人就業的特點之一。
探索效益與公平“雙贏”
曾幾何時,補齊民生短板與尋求商業效益被認為是蹺蹺板的兩端。今天,信息技術正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邏輯,追逐效益與公平的“雙贏”。
內蒙古興安盟大米賣出220噸,河北保定香酥脆棗賣出1萬份……此前阿里巴巴于北京舉行的“2019脫貧攻堅公益直播盛典”上,來自14個貧困縣的工作人員與網紅主播共同推介特色農產品。3個多小時的直播帶動農產品銷售超10萬件,平均每分鐘賣出農產品超16000元。
讓技術充滿溫度,既是人們的期許,也應是產業發展所遵循的路徑?;ヂ摼W更好服務社會、改善民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各方的投入與監督。
工信部信息化與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認為,“互聯網+民生”的本質是需求。在產業生態中,要始終把民眾需求放在核心位置,既做到了解民眾所需,找到民生痛點,也要從體制機制上充分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因連接而生的互聯網,更應在“連接”上做好文章。專家認為,平臺化的運營模式要避免可能因“一家獨大”而帶來的數據、信息、服務等壁壘。只有更好連接產業、連接政府、連接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民生服務的聯動,將高效、便捷、智慧的生活方式帶給每一個人。
分享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